好久沒翻譯採訪了!這是兩年前的採訪,到現在都還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在布索尼鋼琴大賽的官網上看到鄧泰山大師是評審之一時,非常的興奮,但同時也擔心他不會答應接受我這小人物的採訪。為了能夠採訪到他,我特地帶了一片他的CD到比賽現場,在第一天賽程午休中場休息時,鼓起勇氣走到鄧泰山大師身旁,請他替我的CD簽名。看見有樂迷拿著CD來要簽名,一般都不會拒絕吧?他一邊簽字,一邊問我哪裡來的;我回答我是台灣人,並順勢問了是否可以採訪,他非常爽快的答應了!就這樣我採訪到了我的鋼琴家偶像之一,開心地都要飛上天了!
在這裡就不多介紹鄧泰山大師的生平了,學鋼琴的人應該不太可能不知道鄧泰山吧?真的不認識的話,就趕快查一下維基百科或是點選下面鄧泰山的官網看一下這位大人物是誰吧!

採訪的前一天,第二輪的成績公布,緊接著休戰一天,趁著休戰的時候趕緊來進行採訪。大師果然是大師,不評審的日子不休息,而是緊鑼密鼓地練習接下來的音樂會曲目,反觀我這個當時的博士生,雖然最後一場學位音樂會也是即將到來,但仍然貪戀著義大利美好的陽光,完全不想待在琴房裡練習!
——————–分隔線以下為採訪內容——————–
Nakaw:感謝您願意接受本人的採訪。那我們開始第一個問題吧!請問您認為一位選手的曲目選擇是否會影響比賽的結果?
鄧:不僅僅是在布索尼鋼琴大賽,在所有的鋼琴大賽中,曲目選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場布索尼鋼琴大賽有自己規定的曲目、也有時候會讓選手們有自由選擇曲目的機會。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如何將自身的特點呈現是一項重要的考量點。舉例來說,身為評審,我們希望看到選手們各方面的特色,而非單一的優點;有些選手認為他們在某項技巧上特別突出,所以選擇曲目時,都是同一類型的曲目。可是這樣對我們評審來說,就只能看見他的一種特點,而無法對他的音樂有全方位的認識。
以我評過的別場比賽為例,有些選手極具天分,然而他們在比賽選曲時,常常會選一些冷門的現代曲,我不是太在乎他們怎麼選曲,但我可以立刻就知道他們不會晉級,因為評審們無法全方位的認識這位選手的特質。
Nakaw:那麼您認為像這樣的比賽中[曲目選擇範圍廣闊],選擇李斯特是否比莫札特還要吃香?
鄧:選擇了莫札特當比賽曲的人其實非常的勇敢[鄧和Nakaw同時大笑]。如果有人真的極具演奏莫札特的天分,那麼選擇莫札特在比賽中演出的確有幫助。但在大部分的情形來說,風險較高。
Nakaw:那麼在您的標準中,什麼樣的人會被你選中而晉級呢?
鄧:讓我們從第一輪開始說起吧!我在「第一輪至第二輪」和「第二輪至第三輪」之間的評選標準是不一樣的。當一位選手不斷晉級時,評選標準應該是要越來越嚴格的。一般來說,在第一輪時都會分成兩個小組,一個是「極具天分」,他們是新興的藝術家,有的時候不太完美,有時他們的詮釋甚至會引起爭議,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演奏方法是令人驚豔的;另一組則是「非常專業的」,在他們的演奏中,技術上、音樂的理解上,一切都沒有問題,但沒有什麼特別的。而我呢,通常都比較傾向第一組「極具天分」的,儘管他們的演奏有爭議性,但這是第一輪,就選擇他們進入下一輪吧!
至於第二輪,我就會比較嚴格的要求音樂完整的部分。
Nakaw:那麼您對於第三輪[室內樂演奏]晉級到最後一輪[協奏曲演奏]的選手有什麼期待嗎?
鄧:每一個不同的比賽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不同的曲目、以及不同的規則。就我自己來說,從第三輪[只演奏室內樂]晉級到最後一輪,不應該只評斷該選手的室內樂演奏的如何,評審應該也要記得這些選手在前幾輪獨奏時的表現。有些比賽會將室內樂的演奏和獨奏擺在同一輪,也有一些會將其安排和協奏曲同一輪,這樣或許會比較容易評比。將室內樂分開單獨在一輪內演奏,會有較大的風險讓評審們只記得選手當下室內樂的表現,我則是提醒我自己要全部都記得,包含前面獨奏的部分。
Nakaw:您對即將產生的優勝者有什麼期許嗎?
鄧:協奏曲是非常重要的,選手和樂團合作的技術自然是不在話下。再來是他/她所選擇的曲目,這不僅只是曲目的設計,從第一輪到最後一輪,選手的表現應該要是「漸強(crescendo)」,如果一位選手在每一輪當中都只能用同樣的方式呈現表演,這樣是不夠的。我認為啊,我們「有所期待」其實也是很危險的[笑]。
Nakaw:如果兩位選手處於同一水平,但只有一位可以進入下一輪,您會如何做出決定?
鄧:這時候就是多數決啦[笑]!我其實不太在意排在比較後面的,我比較在意排在前面的。
Nakaw:您對目前比賽進行結果有什麼想法?[採訪時已經比完第二輪,尚未進行第三輪室內樂。]
鄧:這次其實也不是例外。我在不同的國際大賽中當了評審幾乎三十年,我很少有和別的評審意見百分之百相同的時候。我們必須接受評審們彼此之間的意見不同,就算是在「好」和「壞」的看法上也是會有不同。比賽採取多數決,有時候我選的晉級名單和多數人的名單不一樣,剛才說過,我不太在意排在後面的[意指分數較低的],但如果有選手在我的名單中是非常高分,卻在評審表決過後沒有晉級,我會感到相當痛苦。像是在第二輪的選手Osokins[此選手活躍於各個不同的WFIMC大賽中,也曾參加過2015蕭邦鋼琴大賽並進入決賽輪],我給了他非常高分,但他沒能過關。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無法晉級,因為他的演奏太特別,有些評審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詮釋。
Nakaw:您對於這次布索尼大賽的曲目規定有什麼想法嗎?或是每一輪的曲目您有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鄧:這比賽是以作曲家布索尼的名字為名,所以我們可以聽見大家都在彈奏布索尼,這其實在比賽中是很常見的。這比賽還要求了現代曲目,我認為這樣的曲目比重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比賽要求非常多的現代曲目,有些則沒什麼要求。我認為這次的布索尼比賽要求的現代曲目非常有趣。
Nakaw:您對於這場比賽的現代曲目有什麼感想?
鄧:我覺得這些作品都很有趣,這樣的設計很好,你可以在同一首曲子中聽見不一樣的選手們與眾不同的詮釋方法。
Nakaw:您都是如何建議學生準備比賽的曲目?
鄧:這要看學生的特質,通常我都會盡量避免讓學生彈奏莫札特和蕭邦[笑]。除非學生真的有彈奏這兩位音樂家作品的強烈特質,或者這兩位作曲家的作品是指定曲。他們兩個的作品是真的很難。
Nakaw:就您評審過的國際大賽來看,有沒有任何一場比賽是您覺得曲目規劃的最好的比賽?
鄧:我其實不太在意曲目,我比較在意的是比賽如何選人,尤其是海選的部分。我們都知道,每一場國際鋼琴大賽都會有數百名的選手申請參賽,要如何在這數百名選手中挑選30人[或是其它數字,大部分都是24到45之間]到正式比賽中,這是很重要的,這也會影響到該比賽的聲譽。有些比賽做的很好,他們會有兩次(或以上)的海選,逐次篩選選手,才能比較正確的選出好的選手來參賽,布索尼大賽也是這樣選的。有些比賽則是只有一次海選,一下子從四百多人砍到30人,這樣真的很不好。
有些比賽,我就不點名那些比賽了。他們的音樂總監認為海選不重要,所以找的不太專業的評審來評選海選。但其實,海選才是最重要的。
Nakaw:您有擔任海選評審的經驗嗎?
鄧:有的。在聽錄音的時候,因為大家寄來的錄音品質不同,用的鋼琴不一樣,有些是演奏廳裡的高級錄音,有些則是在自己家裡的直立鋼琴錄音。我會盡力去撇除這些條件,努力去聽選手的演奏特質。
Nakaw:今天的採訪就到這裡結束,非常感謝您!
我覺得鄧泰山大師真的是一位幽默風趣的人,跟他說話很輕鬆,他話很多,常常講一講自己就笑了起來。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位音樂家,採訪過後,我又更欣賞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