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琴感悟:屬於我自己的音樂詮釋

by Nakaw
0 留言

和大部分就讀音樂系所的人一樣,我也是從小開始學琴。一開始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我媽媽只是純粹想讓我們培養興趣。也不知怎麼的,這培養著,竟然到現在三十好幾了都還在彈琴。

雖然當時開始學琴的年紀大概才四、五歲左右,但我記得很清楚,老師是怎麼指導我將手放在琴鍵上、並告訴我如何彈出琴鍵上的第一個音。之後呢?嗯,是的!之後的二十到三十年間(當然中間有中斷個幾年,人生遭遇了一些事情,所以有幾年的人生是沒有鋼琴陪伴的),由於我認真的學習「彈鋼琴」這件事情,所以,我也就一直不斷地「被教導」該如何彈鋼琴。

從一開始的手指如何在琴鍵上製造出聲響、直至後來的如何詮釋音樂,我都是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將手中學習的曲子呈現在觀眾面前。大概十歲開始,可以自己坐在鋼琴前找到正確的音符和節奏;十五歲時,對於音樂上的詮釋能夠辨別自己喜歡與否;十八歲就讀音樂系第一年時,因為當時的鋼琴老師是系上公認教得很差的老師,所以按照學校規定和這位老師學了一年後立刻就換了老師,但這一年中,還是乖乖的按照老師的教導彈琴;接下來的學琴過程中,我就再也沒有換過老師,也都認真地和每個階段的鋼琴老師學習,學校的鋼琴考試(或音樂會)我都拿到很好的成績。這聽起來好像是大部分音樂學子的學習過程,似乎沒什麼太大問題。

大學畢業後,為了準備研究所考試,我依舊持續著找老師上鋼琴課。記得有一次鋼琴老師問我一句話:「這個樂句妳要怎麼解釋?」我愣在那,不知道怎麼回答。沉默了半晌,老師開始解釋了樂句前後的關係,而我則是在心裡想著:我應該也要做出這樣的回答嗎?

習琴感悟:屬於我自己的音樂詮釋。
習琴感悟:屬於我自己的音樂詮釋。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曾經和一位鋼琴老師聊天,她說學生應該要培養自學鋼琴的能力,而不是凡事仰賴老師。我很認同這位鋼琴老師說的話,但同時也很納悶,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著要按照老師所教導的去演奏,那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所詮釋的音樂、並且要教給下一代學生的東西,不也是從上一代老師那裏複製而來的?

這個疑惑一直跟隨著我直到碩士時期,當時我仍舊按照著老師的指導在彈琴,不同的是,音樂院給每位學生分配了兩位老師,通常兩位老師對於同一首曲子總是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當時的我練就了雙面討好的功夫,在A老師這兒彈琴就用A老師版本,在B老師那兒就彈奏B老師喜愛的版本。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上台的時候只能彈一種版本,無法兩面討好。碩士第一年的音樂會,因為我知道B老師會來聽,所以我在台上呈現了B老師詮釋的版本,當然,音樂會成績出來也是不錯的。

碩士的第二年,當時得到了許多可以在歐洲各個國家參加音樂節和大師班的機會,幾乎每個月都會從英國飛往歐洲內陸一次。每個月都能接觸到不同的鋼琴大師並和他們學習,真的是難能可貴的機會。但是每遇到一個不一樣的老師,我就得換一種不同的音樂詮釋方式。到最後,之前那位鋼琴老師說的話就一直浮現在我腦中:學生應該要培養自學鋼琴的能力,而不是凡事仰賴老師。

在碩士第二年的音樂會前,我將所有的樂譜認真地讀了一遍、聽了一些不一樣的錄音、讀了一些曲目的相關文獻,接著思考了自己想要如何詮釋。音樂會的前一星期,也是最後一次上鋼琴課,我彈了整場音樂會的曲目。結束後,A教授非常激動地站了起來,他對我說:「我們一起工作了兩年,我終於聽到屬於你自己的想法了!」(註:原文為 We’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for two years, and I finally heard your thoughts through the music. 外國老師不太會說自己在教學生彈琴,而是會說自己和學生「一起工作」。我很喜歡這樣的想法,不是師徒上對下的關係,而是工作夥伴之間平等的概念。)

我的學習音樂之路走得很慢,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努力學習。少了老師的庇蔭,凡事都得自己獨當一面,尤其是在練琴時,遇到問題,得自己想辦法找出解答。不過就另一方面來說,這樣挺自由的!不再有人管我怎麼彈琴,一首曲子練起來後,也多了一份成就感。以前總是覺得要找個厲害的鋼琴老師學琴,自己才有辦法變得更厲害。現在找不找老師上課都無所謂了,只想好好對待手上正在練的曲子。

碩士時期的A老師曾經也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彈琴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妳遲早會畢業,終究要獨立。」是啊!每個音樂學子到最後都得要自己面對手上的樂曲。在和老師學習的過程中,也同時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詮釋吧!

你可能也會想看這些文章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