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Architectures of the Soul

by Nakaw
1 留言

現代生活把人與人連結得緊密了,無所不能的網路通訊把個人隱私壓低到最低的限度,但有更多的時候你需要一個人的空間。那個空間引領你閱讀、漫步、沉思,面對人生真正的課題,關於自由、信仰、孤獨、慾望、死亡,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裡獨處?

摘自:靈魂的場所

上一本讀的書是遺失的靈魂,讀完後,決定這陣子來好好的自我省察並且練習獨處。雖然有個兩歲的小孩時常不停地圍繞在身邊吵著陪玩,但我決定除了陪小孩以外,暫時與外界停止聯繫一周,好好地陪伴孩子,也好好地讓自己有和自己對話的空間。

這一周看的書是李清志先生所寫的靈魂的場所 (Architectures of the Soul)。李清志先生是一位建築師,在這本書中,他講述了一些人與空間的故事。從每一個不同的地點和建築來探討不一樣的人生課題,每一個不同的場所所帶給人們的心靈感受。本書分成了七個部分,分別是:孤獨的場所、思考的場所、信仰的場所、死亡的場所、重新歸零的場所、探照心靈的場所、和平的場所。

孤獨的場所

寫作就是獨處,作家就是孤島。

摘自:靈魂的場所 Part I

李清志先生提到了他很享受孤獨的寫作世界,儘管是身在人來人往的咖啡廳,一旦進入了寫作狀態,旁邊的事物無人能干擾,等於是處在一種孤獨的狀態。這裡李清志先生介紹了洛杉磯的諾頓小屋,這是一個不大的空間,只能容納一個人。這個空間的窗戶面向海,是個適合獨處思考的空間。

這讓我聯想到了音樂家孤獨的場所,大部分的認知音樂家孤獨的場所是琴房,但許多真正孤獨的場所其實是舞台。而對我來說,我的孤獨場所,應該是後台。我總在上台前享受著冥想音樂的孤獨,下台後也會在後台沉澱心情。

思考的場所

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漫步是一種哲學性的活動。許多思想家都是在漫步的過程中,領悟到生命的道理

摘自:靈魂的場所 Part 2

這一部分李清志先生介紹了一些紀念館和圖書館,有些空間,的確是讓人可以靜心的思考。而我也聯想到了多年前去到德國海德堡,也造訪了著名的哲學家小徑,美麗的景致當然是不在話下。一個人散步靜心思考,兩個人散步則能夠分享想法;難怪思想家們都喜歡散步找靈感,也有許多思想家們是在散步時產生了一些悟性的對話。

單身時,旅行的路程是我思考的場所;生小孩後,孩子睡覺後的客廳是我靜心思考的地方。

信仰的場所

這個部分連結的建築幾乎都是大教堂,不同的建築師利用不一樣的設計方式建造了讓人可以親近神的地方。我最喜歡的一棟教堂建築是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光之教堂。巧妙的利用了光線,象徵了神就是光的意象。

想起了家鄉東海岸,每每沿著海岸線開車,路途上總是會有許多教堂,甚至還有一站站名叫「教堂站」。或許是鄉下的緣故吧!教堂的大門幾乎不會上鎖,民眾隨時都可以進入會堂內。我曾經進去過某個教堂彈琴,也有些時候經過時進去安靜的禱告。

死亡的場所

這標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殯儀館,而作者在這部分介紹了許多國外的墓園和火葬場。和台灣不一樣的是,國外的墓園一般都規畫得很好,光線明亮,墓碑排列井然有序,都有管理員在管理。不像台灣,只有清明節的時候會放火燒雜草,其餘時後基本上很多墓地是沒人在管的。

柏林火葬場,團片取自靈魂的場所

其實,在國外的墓園裡散步是一件挺愜意的事。作者有提到他在墓園中散步,而我自己也會在墓園裡散步。墓園,是靈魂的安息地。國外許多地方將墓園設計的很舒適,光線充足,樹木草地也都有按時修整。曾經有一次我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為了要尋找音樂家的墓地而迷路,在墓園中迷路聽起來很恐怖,但因為墓園規劃得太美,每個墓碑也是精心設計的,所以我一點懼怕的感覺都沒有。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了音樂家們的墓區,在那和他們感謝致意,音樂家們的靈魂都安息在這座美麗的公墓裡,真好。

重新歸零的場所

有時我們的人生也會陷入困境,覺得像是被拘禁在牢籠一般。但是孤單的牢籠經常是我們修練的場所,等我們重修了這項功課,牢籠便會開啟,天光射入,轉變為明亮、充滿讚美的美麗意境。

摘自:靈魂的場所 Part 5

這一篇章我最喜歡的建築是日本長野的「高過庵」和「飛空泥舟」,由建築師藤森照信所設計。這兩棟為架在空中的茶屋,入內喝茶必須爬上高高的梯子並從地板鑽入茶屋內。這樣的空中小茶屋無法招待太多人,卻很適合一兩好友在裡面喝茶談心。它們可以算是孤獨的茶屋,在這裡,可以讓人找回清閒之心。

探照心靈的場所

李歐納柯仁在書中提出了什麼是「關於美妙的泡澡環境」的定義;他認為「浴室是能夠幫助人重新凝聚基本自我的地方,一個喚醒自我的地方,得以回歸質樸、感性、無偶像崇拜的內在本性。」

摘自:靈魂的場所 Part 6

這個部分作者介紹了兩個日本特色泡澡的場地以及一個禮拜堂和研究中心,感覺這些地方互相沒有關聯,但其實這些建築都有「安靜空間」和「凝視自我」的共同特質。

圖片摘自靈魂的場所一書

和平的場所

人類喜歡豎立紀念碑,其實與記憶有關。若是記憶可以藉此傳承,即便只是幾百年,都會有人努力去立碑。

摘自:靈魂的場所 Part 7

這篇章介紹了四個場所,其中就有兩個地點在德國柏林,一個是歐洲受難猶太人紀念碑,另一個則是和解教堂。的確,柏林是個歷經東西德分裂的城市,那裡的人民渴望和好、期盼和平。即便現在柏林圍牆已經拆解多年,仍然會有許多老人家在聊天時用「東柏林」和「西柏林」來描述柏林的人事物。歷史的傷痕隨著時間漸漸地在淡去,但仍有些傷疤需要人們努力去撫平。

結語

面對人生真正的課題,關於自由、信仰、孤獨、慾望、死亡,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讓躁動的心安靜下來,體會靈魂的最深處,不再去定別人的罪,也停止對自己的控訴。

摘自:靈魂的場所

很喜歡這本書帶給我的「孤獨觀念」。的確,生活時常是庸庸碌碌,除了學習慢活,也應該要學會獨處。學著孤獨和獨處,我在孤獨中享受著自己思考的空間。刪除了手機上的通訊軟體,給自己一周時間完沉浸在孤獨的自由中。暫時不被社交軟體綁架,好好的珍惜我的獨處時光。

你可能也會想看這些文章

1 留言

旅行的速度 (Living Art at the Speed of Life) - Nakaw's Adventure 2020 年 9 月 28 日 - 14:00

[…] 這一本旅行的速度(Living Art at the Speed of Life)和上一本靈魂的場所的作者為同一人李清志先生。在兩本書中都介紹了許多特色建築,有些建築則是在兩本書中都有出現。而旅行的速度一書中又強調了不同旅行的方式和速度。看完這兩本書,真的讓人好想要到書中所介紹的場所去旅遊,現在只能假想疫情結束後絕對要來場報復性旅遊。 […]

回覆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