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跟我說過一個她和大阿姨小時候的童言童語。由於媽媽是家中五位孩子成績較好的一位,有一天,大阿姨在和媽媽聊天時,突然對著媽媽說:「妳這麼聰明,以後一定是博士。」天真的媽媽問:「什麼是博士?」大阿姨若有所思地想了想,回答:「博士就是總統的太太。」
大阿姨雖然小時候搞不清楚「博士」的真正名詞解釋,但懵懂無知的她,依稀地認為要當「博士」必須要是個聰明的人。其實也不只我大阿姨有這樣的想法,普世的價值觀中,能夠讀研究所的人大多都會被認為是「成績好的人」,因為成績好才可以考上研究所、成績好的人是喜歡讀書的人。
我記得那時我決定要念博班時,有個朋友知道後很驚訝地對我說:「妳怎麼這麼喜歡讀書呀?」當下聽了只能苦笑並打哈哈的回應,心裡存著一些納悶,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正確說法是,我喜歡看書、喜歡閱讀,但就學校裡教科書的話,套一句舞蹈家許芳宜在她書中「我心我行˙Salute」所說的,讀書對我來說真的是「越讀越輸」。小學時讀的是鄉下學校,靠著小聰明成績還不錯;但國中一路到大學,只要是要坐下來背書和拿著紙筆的考試,我就真的不行了。
或許是台灣的教育制度關係吧!在台灣,幾乎所有的研究所都是需要通過考試的。既然要考試,那就一定要書念得好才有辦法考上。這也難怪,大家都認為讀研究所頂著高學歷基本上就是愛念書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就我身旁的人來看,讀研究所的目的大概就幾個:加薪、提升社會地位、對某個專業領域研究有興趣。而我讀研究所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要學鋼琴,並且對音樂這個領域再更多的瞭解罷了。當初念碩士時,沒有想過會繼續申請博士,但是認真鑽研這個領域後,發現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碩士兩年的時間根本不夠我學習,所以才選擇了進入博班的行列。重點是,可以一路讀上來,跟我成績好不好愛不愛讀書一點都沒有關係,讀研究所是「研究專業領域」而非一路讀書考試。當然也會有讀書考試的時候,但那佔的部分比較少;而且就算有考試,也是我們所喜愛的「專業領域」。
擁有研究所學位代表的只是對於某個領域有多一點的瞭解,不代表是個愛讀書或成績好的人。
媽媽長大之後,在校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之後她也漸漸知道了「博士」是什麼。那麼,她有成為博士嗎?沒有。媽媽仍然喜愛學習新的事物,有空時會去學新語言、並且幫忙編輯族語字典,但對於學位,她是一點興趣都沒有。不過呢,她成功扶持了兩位博士,一位是我爸爸,另一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