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詩篇讀後—奏鳴曲風幻想曲》為當今我們所知道的『但丁奏鳴曲』,是一部鋼琴奏鳴曲,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於1849年完成。1856年首次出版,為他的《巡禮之年》第二冊的一部分。 這部音樂作品的靈感來自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最著名的史詩《神曲》(Divine Comedy)。但丁所寫的《神曲》的構成圍繞著數字3,因為3代表著在天主教信條中神聖的三位一體。全詩為三部《地獄篇》、《煉獄篇》以及《天堂篇》。
但丁奏鳴曲雖名為奏鳴曲,但卻不是一般我們所見的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式。該曲採用Double Functional Form(一種音樂結構,將樂章視為單一較大樂段),由許多不間斷的樂段所組成,為單一樂章奏鳴曲。主題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曲中不同的樂段中。這首曲子的標題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靈感來自於兩個地方: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是取自雨果的詩集Les Voix intérieures第二十七首同名標題《但丁詩篇讀後》,Fantasia quasi Sonata則是取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Op. 27, No. 1及No. 2的副標題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這首曲子受到許多鋼琴家的喜愛,在國際鋼琴大賽中,除非是有限定曲目的比賽以外,總是能聽到有選手彈奏但丁奏鳴曲。2019布索尼鋼琴大賽,在22人次的半決賽中,但丁奏鳴曲一共出現了七次。畢竟在技術難度、聲響以及長度方面,但丁奏鳴曲無疑都是佔有優勢的。在布索尼大賽中,我最喜歡的但丁奏鳴曲版本為日本選手Shiori Kuwahara所彈奏。當時聽完她的演奏,百分之百確信她會進決賽,我在我的觀賽筆記中寫下「倘若被刷下來,就真的是遺珠了!」事實證明我的審美標準和評審是相似的,Kuwahara進到了總決賽並且拿到了第二名的佳績。讓我們一起來欣賞Kuwahara在半決賽時所彈奏的但丁奏鳴曲吧!
目前市面上的錄音,我最喜歡的應該是阿勞的版本,聽起來不會吵,但仍然具有強大的戲劇張力。還有其他推薦的版本嗎?一起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