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旅行的速度(Living Art at the Speed of Life)和上一本靈魂的場所的作者為同一人李清志先生。在兩本書中都介紹了許多特色建築,有些建築則是在兩本書中都有出現。而旅行的速度一書中又強調了不同旅行的方式和速度。看完這兩本書,真的讓人好想要到書中所介紹的場所去旅遊,現在只能假想疫情結束後絕對要來場報復性旅遊。

「試著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將發現人生中許多被忽略的風景!!」
摘自:李清志 旅行的速度
每一種交通工具都有不同的行進速度,而在不同速度旅行的人們,所看見的風景也不盡相同。行進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飛機,它能夠帶著旅人在一天之內繞過半個地球抵達另一個國家,但是行進速度太快,無法讓人好好欣賞風景;最原始且最慢的旅行方式—靠雙腳走天下,雖然能夠抵達的地方有限,卻能讓人細細品味旅途中每一個轉角的風景。
內容摘要:
本書使用移動時的速度來分類,李清志先生在各個章節中納入了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不同的交通工具速度),到達以這個速度所能到達的目的地欣賞不同的建築、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回憶不同時期的故事;是一趟結合建築、藝術和人文的當代建築之旅。
閱讀心得:
直接說我最有感的幾種旅行方式:鐵道之旅、公路之旅和迷途之旅。以下分享是我看了這本書後連結到我自己的旅行經驗和想法,並非「旅行的速度」書中內容。
「電車車廂猶如在一座移動的建築,可以欣賞窗外景色流轉,任腦海中思緒飛翔。」(摘自:旅行的速度) 這讓我想到了高中的那幾年,因為到外縣市念書,常常需要搭南迴鐵路火車,南迴的美景不知道看了多少回了!當時是高中生,在火車上通常都是低著頭在念書準備大大小小的考試;如果不是在念書,那便是在看風景發呆。從屏東回台東的旅程,一般來說過了大武站後就是我的看海發呆時間,因為窗外海景太美了。儘管我不是每一次都會坐在靠海邊那一側的位置,但我還是會選擇在那個路段發呆看窗外景色。

「夜晚的公路一片漆黑,孤寂與悲壯,感覺似乎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前行!」「公路旅行是人生的縮影,在孤寂的公路上奔馳,思索著自己的人生要往何處去?」(摘自:旅行的速度) 作者分享了他在美國的公路之旅的經驗。在美國,車子是生活必需品,幾乎人人都得有車。我記得有個美國朋友跟我說他每次回家都得開車10個小時(從密西西比到奧克拉荷馬),我問他怎麼不搭飛機?畢竟10個小時的公路旅程一個人開車也是很累人的。他說開車到機場再加上轉機的時間其實也差不多,所以直接開車回家是最方便的回家方式。
這一部分的旅行經驗真的讓我很有感觸。畢竟在美國也生活四年,也是常常有要開車遠行的經驗,公路基本上景色都差不多,路的兩旁是樹林,中間則是非常大的分隔草地(真的非常大,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撞到對向來車),路非常的寬廣。公路旅行之時,總要放點音樂以免自己睡著了。也的確,在又大又寬又直且看不見盡頭的公路上奔馳時,時常,就開始思索人生的方向應該何去何從。有時候中間在一個小鎮停下來休息吃飯,會突發奇想的覺得或許以後和這個小鎮有緣,會住在這裡也不一定。總之,公路旅行,真的是個思考人生的好時光。
「迷路是旅行的開始,享受迷路的樂趣是高級城市偵探的權利。」(摘自:旅行的速度) 如果旅程不趕時間,迷路時的確是探索旅行地方的好時光。我記得我第一次去歐洲自助旅行,當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迷路時候沒辦法導航,只好自己隨便亂走。歐洲很多小鎮都很有特色,隨便一個轉角都是驚喜。當時迷路到一個教堂前,就順道在那裡聽了一場教堂管風琴音樂會。結果音樂會結束後,隨便轉兩個彎就找到原本的路了…。現在旅行,基本上手上都拿著智慧型手機,要迷路也不容易啊!不過就算不迷路,也是可以自己漫無目的的隨便逛,好好享受當地的人文風景。
「人一生中用什麼樣的速度移動,決定他所看見的人生風景!旅行的移動牽動著我們內心的嚮往,好像移動會帶我們到更好更美的地方。」
摘自:旅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