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20世紀偉大作曲家Krzysztof Penderecki潘德瑞茲基前兩天逝世於祖國波蘭,享壽86。筆者對於20世紀的音樂家認識的不多,會知道潘德瑞茲基是因為在學校裡修了20世紀音樂史。當時教授介紹了一些二戰時期的音樂家,例如英國的布列頓、俄羅斯蕭士塔高維奇以及波蘭潘德瑞茲基等。《廣島犧牲者的輓歌》為潘德瑞茲基1960年的創作,由52把弦樂器演出的音樂作品。該作品為作者獻給在戰爭時因原子武器而喪生的廣島居民,並於1961年獲得了《國際綜合論壇》(Tribune Internationale des Compositeur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二十世紀後半期,許多作曲家跳脫了傳統的作曲模式,使用很抽象的音樂概念來表達自己的創作思維。在《輓歌》當中,潘德瑞茲基使用了大量的聲音質量(sound masses)為作曲的基本元素,這些『質量』是作曲家創作音樂和情感表達的原材料。當聽眾在聆聽此音樂時,並不會聽見52個弦樂器的音樂線條,而是群體合併成大量的聲響。潘德瑞茲基這種新穎的創作方式是受到了1950年代一些歐洲音樂家所創作的電子音樂的影響。
為了要給予清楚的演奏指引,潘德瑞茲基在樂譜上使用了『圖形符號』。這些『圖形符號』並非傳統的記譜方式,作曲者採用了不尋常的方式來告訴演奏者如何演奏音樂,而樂器演奏者所演奏的方式也不是平常他們使用樂器的方式。他們必須在琴橋的兩側演奏,用其樂器產生打擊樂效果。
當開始聆聽《廣島犧牲者的輓歌》時,當下有一股全身不舒服的感覺。開頭大聲刺耳的弦樂高音創造出金屬摩擦的聲音,再來是音簇(cluster)製造出來的混亂氛圍,整體音樂幾乎都在尖銳的聲響中進行著,像是描繪戰爭中的警報聲一般。中間有一段音量較低,不舒服感稍微減少,但還是給人一種鬼魂隨時會出沒的感覺。音樂結尾以漸弱的方式結束,像是飛機攻擊完以後逐漸駛離的聲音,留下的是一片黑暗絕望的世界。
既然聽了不舒服,為什麼還覺得這是好樂呢?儘管這不是平常我們耳朵所習慣的旋律性音樂,但筆者覺得整首作品充分的表達了當年二戰廣島人民的情緒:難民們淒厲的尖叫聲、亡魂死有餘辜的哭泣聲、廣島靈魂對於世界的憤懣哀怨。以上為筆者對整體音樂的感受。能夠讓聽眾們由音樂作品中看見歷史的樣貌,我想,這無庸置疑的是當代巨作。
一代大師Krzysztof Penderecki在2020年3月29日於他在 Krakow 的家逝世,終年86歲。
他是最偉大的人物,也是一位極富創造力的作曲家。他又是一個溫柔熱情的人。這是波蘭音樂界的巨大損失。
Johnny Greenwood 在 Penderecki 去世的消息發佈後在 twitter 上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