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聽音樂第一篇就從台灣出發吧!沒辦法搭飛機環遊世界,就跟著音樂的腳步聽聽世界不同地方的聲音。今天我們從台灣開始,讓蕭泰然大師的代表作品之一《原住民組曲》帶我們啟航。
蕭泰然(1938年1月1日- 2015年2月24日),台灣音樂家。出生於日治臺灣高雄州鳳山郡鳳山街(今高雄市鳳山區)。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一生致力於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這裡要來介紹蕭泰然大師的《原住民組曲》,此曲為創作給鋼琴五重奏的作品,一共四個樂章,各個樂章名稱分別為下:
- 阿美之歌/A-Mei Folksong
- 初戀/Love Story
- 收割/Harvest
- 終曲/Final
蕭大師喜歡以台灣本地的素材融入西方音樂,當人們聽見他的創作,可以很清楚的說出台灣特色,這是很典型的Nationalism(民族主義)作曲代表。蕭大師將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的歌曲旋律放置在第一樂章和當中,故第一樂章稱為阿美之歌。
(一)阿美之歌/A-Mei Folksong:取自臺灣原住民中阿美族歌謠。樸實優雅的音樂、輕鬆活潑的節奏,加上浪漫情懷的和聲色彩,形成一幅福爾摩沙的美麗景象。
(二)初戀/Love Story:這首特色小曲並沒有使用到古調的旋律,而是用小調和五聲音階的慢板來描繪戀愛中的原住民青年男女,這讓我聯想到了阿美族有名的情歌 –「馬蘭姑娘」。不過馬蘭姑娘的歌詞前頭很浪漫、後頭有點嚇人:
父母親大人
請同意我倆的婚事
我倆情投意合,愛情已深山常水流永不移
我倆親是若未能盟允
我將躺在鐵軌上
讓火車截成三段
(三)收割/Harvest:在許多原住民族群社會當中,豐年祭是非常重要的節慶。以阿美族為例,阿美族原為種小米的農業社會,以往每當小米收割之後,各部落分別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以感謝神靈的恩惠,此即為豐年祭的傳統起源。這首曲子的旋律源於阿美族的歌曲「阿美頌」。
『複調的運用是蕭教授發展樂曲的重要手法之一,他也常採用對比複調,而本樂章裡就是四聲部模仿複調(Canon)的絕佳範例』
引用史建光博士之評論
(四)終曲/Final:取自蕭大師早期一首小提琴曲《臺灣頌》改編而成。樂曲中特地安排了平埔調與歌仔戲兩段具臺灣文化特色的曲調,最後再加以獨特的浪漫色彩。本首曲子也是蕭大師作品中,最受歡迎且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主旋律源自於阿美族的「阿美迎賓舞曲」。
Paul Lee 李百仕, Professor Ching-Ming Cheng 鄭靜旻, Ayrton Pisco, Hui-Ling Hsu, Elijah Grote 帶來蕭泰然大師作曲的鋼琴五重奏。
參考網站:臺灣音樂憶像II:島嶼記憶